天津市滨海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当前位置: 首页>滨城风采

【滨海新区】退役军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你们的抗疫面孔真美!
发布日期: 2022-01-24 13:12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杭州道街道

    14日晚,杭州道街道接到做好支援津南疫区任务准备的预先号令,杭州道街道武装部连夜联系基干民兵,逐人通知逐人动员,数十名基干民兵踊跃报名,15日上午9时,街道武装部准时将预选名单上报新区军事部,最终经军事部筛选确定由我街专武干部宋迪同志带队,带领11名基干民兵组成杭州道街道支援津南民兵尖刀队出征津南。15日11时45分接到集结出征命令,12时10分11名队员全部集合完毕,登车“逆行”津南,这充分体现了杭州道街道新时代民兵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斗争精神,彰显了杭州道街道众志成城、不畏艰难、敢打必胜的抗疫精神。为展现新时代民兵风貌,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我们将陆续推出抗疫11勇士系列报道。

    战地理发师“托尼·鹏”

     

    守卫和平,护卫万家灯火

    崔鹏是滨海新区杭州道街道民兵连海上警戒专业民兵,他在最具有朝气和青春活力的人生阶段选择入伍,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守卫和平,护卫万家灯火。退役后,他进修美发专业,取得高级技工资质,在滨海新区杭州道街道开办了专业理发室,继续为家乡人民服务,并主动联系街道武装部,成为杭州道街道民兵连战士。

    我是军人,随时待命出征

    疫情席卷而来,崔鹏在接到支援疫区的征召命令后,他第一时间申请,“请组织优先考虑我!”他眼神里透露着军人的坚毅,他还说“我是军人,随时待命出征”。他第一时间进入“临战”状态,军人的干练在征召集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用行动告诉大家虽然退役复员,但“军魂”仍在!崔鹏在接到出发令没有来得及准备换洗的衣物,但是他却带上了理发装备,因为他知道同行的战友们投身防疫,一定没有时间理发。

    “平凡而伟大”——塑我军人魂,为战“津城疫”

    每日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厚重的防护服让他们满头汗珠,他们没有时间洗澡、洗头,许多同志因为头发长和汗渍问题引发皮炎。在“疫情”来犯之时、在志愿者深受困扰之际,崔鹏再次站了出来,他了解军心的重要,知道此时的防疫人员都是战士,为更好地打赢这场津“疫”之战,尖刀班战士崔鹏顾不上防疫工作的劳累,在防疫间隙化身战地理发师,自发为“战友”们理发。“各位战友,需要理发的请到204找我”这简单又平凡的话语,在抗疫志愿者的心里犹如注射一剂强心针,解决了抗疫战士的难言之隐。理发时,崔鹏告知大家“我们是一体,大家的背后有我”,放下了志愿者的心理负担,每位志愿者心尖一股暖意,握紧拳头,势必帮助同为津城的“兄弟津南”渡过难关!

    “平凡而伟大”。出自滨海人,塑我军人魂,为战“津城疫”,还国平安身。

    指挥官“宋Sir”

       

    专武干部宋迪是杭州道街道武装部的中坚力量,是新时代专武干线的尖兵,14日零时接到上级驰援津南抗疫的命令后,第一时间上报街道领导,主动请缨参加抗疫行动,并积极联系所属基干民兵,确定参战人员,最终组建了一支由11名基干民兵骨干组成的支援津南民兵尖刀队。宋迪作为这支队伍的队长,带领队员逆行而上,义无反顾奔赴抗疫战斗的一线。

    作为专武干部,他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作为退役军人,他是民兵骨干,练兵先锋;作为党员,他忠诚担当,永葆初心。几重身份让他在任何困难面前都毫无退缩,永不褪色。进驻津南的这些天,他主动对接任务小区负责人受领任务,身先士卒带领队员投入到抗疫一线。卸载搬运防疫物资、协助居民填写核酸检测情况调查数据、核酸检测点位维护秩序、为社区老人购买药品、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后的人员进出管控等急难险重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

    作为指挥官,“排兵布阵”、统筹工作、照顾队员都是责任。每次轮岗休息,他都是最后一个,每次脱换防护装备,他都要对每一位队员细心检查,不漏一处安全隐患。他经常说:“是我把同志们带出来的,怎么来的,怎么回去,一个都不能少!”

    宋迪同志是尖刀队队长,是退役军人,是党员,但他也是丈夫、父亲和儿子,是妻子的默默支持给了他出征津南的勇气,是父亲和儿子给予了他战胜疫情的决心。出征紧急,在与140余名民兵联系完,确定尖刀队队员后,已经没有时间回家准备个人物资与亲人告别,是年迈的岳父开车带着他的妻子为他送来个人生活物资。“你放心去吧,家里的事你放心!”妻子的话让宋迪既温暖又心酸,望着瘦弱的妻子,内心满是愧疚,竟然无言以复。“在津南服从组织安排,注意安全,平安回家,我们等着你!”岳父的话给了宋迪坚定的信心。“爸,您放心吧,家里的两个孩子您帮忙多照看……”话未说完,出征的号令已然响起,宋迪含泪召集队伍,乘车奔赴疫情一线。是家的包容与温暖让宋迪能像钉子一样钉在了津南,疫情不除,誓不收兵。

    大灾大难面前,他舍弃了小家,顾全了大家,作为尖刀队指挥官带领队员牢记嘱托,担当作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专武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新河街道

    李永琴——刚下“火线”又上“前线”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新河街道高辛里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长李永琴正是一名“负重者”。高辛里社区,是新河街道下辖的13个社区之一,疫情防控工作中一直做得很好。今年1月初,天津突遇新冠肺炎疫情反弹,为阻断传播渠道,高辛里社区积极响应上级指示,安全有序地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社区党委书记同时也是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的李永琴带领社区全体工作人员逆流而上,第一时间冲到抗疫最前线,以实干和担当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成为抗疫一线的美丽逆行者。

    1月10日、12日、15日三次核酸大筛查,李永琴每次都是在抓好统筹的基础上,连夜完成对工作的部署和人员培训,合理安排核酸检测点信息采集、物资调配、现场秩序维护、居委会接听服务热线等工作,并积极调动片区民警、小区物业、楼长和志愿者投入保障工作,引导居民接受检测。时间紧任务重,李永琴忙碌地穿梭于各个核酸检测点之间,电话不离手,步履不停歇,连续奋战了一天又一天。

    刚下“火线”又上“前线”,第三次全民核酸刚结束,1月16日凌晨,社区发出了支援津南的“招募令”,作为社区工作的带头人,李永琴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滨海新区社区工作者志愿队”,火速收拾行囊踏上了驰援津南的征程。

    党有号召,她有行动。关键时刻,李永琴总是带头站出来、豁出去。她总是说“高辛里就是我的家,我希望我的家人们都能平平安安”。正是有李永琴这样的勇于担当者,才保证了社区平安。

    宋金生——抗“疫”前线 我请求出战!

    20日早上4:45,58岁的宋金生早早起床,收拾好,走出家门,赶往福升园社区所在的核酸采样点,这一天是第四次全员核酸筛查的日子。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疫情开始的第一天,他就时刻关注着疫情变化,“我看社区的党员群里说要开展筛查,还要进行全民大筛,我觉得这个时候,作为退役军人,作为党员,我应该站在一线。”宋金生说。

    从第一次全员核酸筛查开始,宋金生和其他退役军人就开始在采样点开展志愿服务。宋金生负责维持秩序,引导扫码,一站就是一天,身体本就不好的他,凭借着军人坚毅精神,四次都坚守在核酸筛查工作一线。

    宋金生的志愿工作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儿子儿媳都非常钦佩他的行为,宋金生的军人本色和优良作风,也正是宋家的家风体现。

    新河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缴秀耐介绍说,在先后四次全员核酸筛查中,新河街道一共有126名退役军人志愿者参加大筛服务工作当中。不管是在高速卡口执勤,还是在社区志愿服务当中,退役军人这个群体都在担当主力,彰显新时代退役军人的使命担当。

    德吉措——采样一线的美丽格桑花

    “这姑娘,别看普通话不好,还真有耐心!”刚做完核酸检测的张奶奶说道。采样现场,福升园社区的居民正在有序排队,新河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德吉措有条不紊地帮居民扫码,帮医护转运采样。从黄南到新区工作一年多了,工作认真,已经成为德吉措的优秀习惯。

    这一年多,德吉措跟随街道同事经历了很多“大事”。这次全员筛查,德吉措被分配到福升园社区,“第一次筛查,我站了一整天,最后脚都是木的,但我坚持下来了。”德吉措说。紧接着的二筛、三筛、四筛,德吉措看到身边每一个人都在坚持着,她也觉得自己心中越来越有力量。

    因为是一名“新兵”,一开始和居民的沟通总是有些不顺畅,“也遇到过一些心急的大爷,但我不能着急,我得慢慢帮他,他们后来也理解我了。”经历过几次大筛,德吉措成就感满满。

    为了缓解现场人员的工作压力,空闲时,德吉措唱着家乡的歌,为大家献上一段藏舞。采样现场,大家仿佛看到了一朵美丽的格桑花正在盛开。


    杨家泊镇

    在杨家泊镇李自沽村,有这样的一对父女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一个守护基层百姓安全,一个服务隔离人员周全,上阵“父女兵”,携手并肩抗疫情。

    白建东是杨家泊镇的一名退役军人,共产党员,在2019年还被评为滨海新区“最美退役军人”。在李自沽村,提起“老白”,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平时,白建东作为村干部,一名老党员,为村里的大事小情没少操心,他冲锋在前、服从大局、听从指挥,义无反顾、毫无怨言地扑在一线。

    “为守一方百姓安康,一定要奋斗在战疫最前线!”从“大筛”初期的紧急部署安排,展开对返乡人员“地毯式”大排查,各项防控措施的强化落实,再到全民核酸检测和居家管控,白建东临危不惧,每天尽职尽责地奋斗在一线,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忠诚履职,服务人民”的责任与担当。女儿白佳怡被父亲的这种精神所感染,毫不畏惧地加入抗疫一线,作为大三的学生,她看到父亲早出晚归,心疼父亲工作的辛苦,她介绍说:“能与父亲携手并肩、共抗疫情,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也将全力以赴,坚持到底。”

     

    在驰援津南区的任务指令下达之后,白建东主动请缨,坚守“退伍不褪色”的初心,跟其他志愿者一起奔赴津南,参加到援助津南志愿队伍之中。“爸爸,我在检测点会认真服务!请您放心!您要戴好口罩,做好防护!”“知道,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才能做好志愿服务!”女儿白佳怡最近每天都会给父亲打个电话,如果有机会,就视频问候一声,父女俩除了彼此关心身体,聊的最多的话题还是防疫值守,一定要认真负责对待工作,还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父女齐上阵,并肩抗疫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中,父亲身肩责任使命,女儿践行青春担当,他们在战“疫”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用自身的责任和坚守,阻击疫情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古林街道

    “把这些热的赶紧送过去,大伙儿手里有凉的,也赶紧拿过来再加热一下!”凛冽寒风里,居民李泽群不断为妻子和女儿递上一盆盆刚出锅的热饮品,这些冒着热气的易拉罐装热饮随即被送入社区核酸检测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手中。虽然天气冷,但有了这些“暖手宝”,大家手里、心里都是热乎的。1月18日,在古林街道新一轮全员核酸筛查检测工作中,记者在润泽园社区的检测点看到了这暖心的一幕。李泽群是一位退役军人,自1月9日天津市启动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以来,他就带着全家人全力投身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后勤服务当中,受到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一致称赞。

    腾出自家院子 开启送暖事业

    当日上午7点,是古林街道新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正式开始的时间。6点不到,李泽群就和妻子张玉凤早早起床,备好五十多箱矿泉水和罐装杏仁露,支起锅,烧上水,把这些饮品提前热上,只等工作人员和医护工作者到来。不一会儿,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就来到现场开始核酸检测点的筹备工作,而与此同时来的还有李泽群夫妇送上的热饮“暖水宝”。大家像往常那样,一边将这份“温暖”揣进怀里,一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古林街道,大家都说润泽园社区的核酸检测点位是最暖的,因为李大哥家的‘暖水宝’长供不断!”润泽园社区党委副书记赵静接过张大姐送来的热饮,对记者说了一句,便投入紧张的工作当中。而送完热饮的张大姐也来不及说一句话,马上又回家端另一盆热饮。

    润泽园社区的核酸检测点位就设在社区休闲小广场上,距离李泽群家只有50米的距离。由于距离近,检测点的后勤服务就方便得多。自第一次核酸检测工作启动后,为了居民的健康安全,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及医务人员一直在连夜辛勤忙碌着。虽然气温下降,他们各司其职,坚守检测阵地,贴心等候居民群众前来。看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的辛苦付出,李泽群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直在琢磨着为他们做点什么。“三九隆冬,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我们出去一小会儿手就冻得冰凉,更别说一站就是一整天了,我就想着能不能给大伙儿提供一些既能暖手又能暖胃的东西。”李泽群告诉记者,“后来,我就想到了热瓶装水和煮罐装饮品的方法。尤其咱们平时喝的杏仁露,外包装是铁罐,保温效果比较好,工作人员用来捂手最适宜,而且口渴了开瓶就能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妻子也满心支持。说着,二人便行动起来。李泽群家有一个露天小院,夫妻俩便把新买来的大锅支在院子里,把一箱一箱的矿泉水和杏仁露码放在一旁,又准备好盛放热饮的大盆,随即便开始了这项“送暖”的“事业”。

    陪伴工作人员 坚守“疫”线

    第一次把热饮“暖水宝”送到现场工作人员手中时,很多人眼中都闪着感激的泪光。当天室外气温已达到零下,很多人的手都被冻僵,无法灵活工作。暖手的热饮对他们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太感谢您了,大哥大嫂,有了这个热饮暖手,我们工作效率又提上来了,也不担心手僵了!”“这个又能暖手,又能暖胃,更能暖心,真是谢谢你了!”“李大哥,您这暖手方法绝了,太管用了!”……听到来自一线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一句一句的感谢和鼓励,李泽群夫妇心里也暖暖的,他们为能帮助到大伙儿而兴奋。热饮“暖水宝”初试成功后,夫妻俩更是铆足了劲,又增加了供应量。核酸检测工作持续到夜晚,他们就把热饮供应到夜晚。一线工作人员、志愿者们工作不结束,李泽群夫妇就让大伙儿的手里都是热的。他们始终默默无闻地在一旁,陪着工作人员在“疫”线坚守。

    就这样,第二次全员核酸检测、第三次全员核酸检测……每一次核酸大筛中,在润泽园社区点位上,大伙儿都能看到李泽群夫妇熟悉的身影,而他们提供的热饮“暖水宝”已经成为社区核酸检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疫情就是命令,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关键时刻就要顶上去,决不退缩。”李泽群说。虽然只是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他和妻子的心声。

    打开家门 让他变成检测后方的温暖

    不仅如此,李泽群夫妇还把自己的家门打开,让工作人员、志愿者及过往居民休息、如厕使用。记者在润泽园社区核酸检测现场看到,由于距离近,工作人员及志愿者需要方便时,都会选择去李泽群家里的卫生间。“如果没有李大哥家的卫生间,我们需要走很远的路去公共卫生间或者回自己家方便,李大哥为全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及居民提供卫生间的举动让我们很感动,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刚刚从李泽群家出来的志愿者说,“我们都穿着防护服,上厕所的时候,穿脱很不方便,有了这个卫生间后,真是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由于每天来家里如厕的人很多,妻子张玉凤在送完一波热饮的间隙,还及时对家里的卫生间进行消毒,全力保障大家的安全。

    人们都说,李泽群家是核酸检测后方最温暖的地方。一杯热饮暖手暖胃,一处小屋慰人心脾。“只有大家互帮互助,才能共渡难关。”张玉凤说,“有一分光,发一分热,萤火虫的光虽小,也可以照亮黑暗。”

    全家上阵 愿做萤火传递力量

    李泽群夫妇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并教育自己的女儿要甘做“萤火”。在核酸检测现场,夫妻二人送“暖”,今年读大学的小女儿李欣雨则穿上红马甲投身“疫”线,协助工作人员做好现场秩序维护、查验健康码、疫情防控宣传等工作,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我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本色永远不变。对我来说,疫情就是战场,有战场我就不能缺席。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全家人齐上阵,用我们小家的力量,凝聚社会的大力量,全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李泽群说。据悉,李泽群曾是一位驻守边关的军人,退役后便做起了生意。平时,李泽群就是个热心肠,遇到居民有困难,他总会伸出援手。疫情期间,他一直用志愿服务、捐款捐物等实际行动传递力量与温暖,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加油助力。

    “通过李泽群一家的事迹,我们看到了,疫情面前,居民群众对我们的信任,感受到了大家的相互扶持,也让我们更有动力做好工作,非常感谢这一家人!”古林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新城镇

    疫情席卷而来,为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营房村在新城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与津南交界处建路障,设卡口,把好村口,严禁疫区人员跨区流动。

    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

    营房村在新城镇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开展了疫情防控攻坚战,村两委成员、工作人员、退役军人、志愿者闻令而动、迅速集结,在村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疫堤坝。王晓东便是营房村主动报名参加防疫的一名退役军人。王晓东,男,1996年11月出生,2013入伍海军南海舰队西沙水警区,同年获得嘉奖,2014年、2015年荣获优秀士兵称号,201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18年荣获三等功。

    疫情出击坚守卡口

    天津市新冠疫情主要集中在津南区,新城镇营房村与津南交界,如何在交界地管控好车辆与人员的往来,阻断疫情的扩散,守住村庄的安全,是营房村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王晓东报名参加了交界处卡口的执勤工作,卡口由集装箱房子组成临时居所,环境简陋,数九隆冬,天寒地冻,也为执勤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难。王晓东的执勤时段是夜班,整夜保持清醒警惕状态,对于身体素质及意志力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营房村与津南区的交界处经常有村民来往,也有很多货车运输食品,稍不留神就会有村民跨区流动,甚至在冰冻的海河上穿行,试图逃过卡口的管控。执勤人员需要24小时坚守在寒风中,劝导村民遵守防疫规定,疫区不可通行。工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有摩擦的时候,王晓东会不厌其烦地为村民讲解疫情的危害,解释封控制度的重要性,规劝跨区流动的村民原路返回,顾全大局。卡口的工作艰苦且单调,平凡的工作岗位展现出不平凡的军人担当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诠释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无私奉献彰显军魂

    身为退役军人的王晓东说:“我还很年轻,我将时刻牢记军人的使命,保家卫国。无论是身披军装还是卸下戎装,我始终保持退役军人的为民本色,疫情防控自己能够出一份力,体现退役军人的价值,自己很开心。国家危难面前,退役军人必须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更何况我还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checktaskdate=&unchecktaskdate=&ssbm=&fromcontentid=&enddate=1754/1/1 0:00:00&thirdtitle=&showtitle=&maintype=&titleformatstring=False_False_False_&check_isadmin=True&check_username=tyjrswjadmin&check_checkdate=2022/1/24 13:15:47&check_reasons=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